|
其米德策耶先生专访 | 传播孔子学说 传扬中国文化发表时间:2019-02-12 00:00 3月9日上午,由青岛出版集团与中国孔子基金会合作发起的 “一带一路”国家《论语》译介工程在青正式启动。双方计划于2017年内,完成汉语与蒙古语、阿拉伯语、捷克语、葡萄牙语、西班牙语5种语言对照版本《论语》的翻译工作,并由青岛出版集团出版,通过中国孔子基金会、全球孔子学院,将这些图书送到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那些热爱中国、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读者手中,让优秀的民族文化传播至世界各地。我们也借此机会采访了“一带一路”国家《论语》译介工程译者之一、蒙古国立大学孔子学院蒙方院长、蒙古中国友好协会秘书长其米德策耶先生。 蒙古国立大学孔子学院蒙方院长、蒙古中国友好协会秘书长其米德策耶 记者:据我们了解,您2007年任蒙古国立大学孔子学院院长。那么,建院初期的举措、目前规模、文化交流活动等方面,能否请您为我们详细地谈一谈? 其米德策耶:10年前,在中国国家汉办和中国驻蒙古国大使馆的大力支持下,蒙古国立大学与中国山东大学共同创办了蒙古国第一所孔子学院。我作为蒙方院长来到孔院工作,2007年6月开始试运行,今年是蒙古孔院建院10周年。10年来,蒙古孔子学院从无到有,从小到大,在各个方面的大力支持和努力下,在教学、研究和文化交流等方面取得了喜人的成绩,已经成为蒙中两国人民之间的一座语言之桥,文化之桥,友谊之桥。如果说,蒙古国立大学孔子学院是一株扎根蒙古高原茁壮成长的小树,那么蒙中两国人民的友谊就是它成长的沃土和阳光雨露。 蒙古孔院是一所典型的综合型学院,工作涵盖汉语教学、文化推广、师资培训、本土教材研发、汉学研究、学术调查、讲座和会议、HSK考试、孔子学院奖学金推介、夏令营、冬令营、访华团等各个方面。对于汉语教学,蒙古孔院坚持非学历培训与学历教育并举的汉语教学发展思路,已累计培养非学历学员4000多人次,为中文系本科生开设学分课程。开设课程包括汉语综合(初、中、高)、汉语翻译进修、HSK考前培训班、汉语教师进修等。 目前,蒙古孔院直辖开设4家孔子课堂,专家教师和志愿者达到了30多名。蒙古孔院在蒙古国深耕10年,已经成为蒙古国学习汉语坚实平台和桥梁,在蒙古国有很大的影响力。孔子学院不仅是语言教学的重要平台,也是深化中外人文交流、促进多元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。 自成立以来,每年举办“汉语奥赛”“汉语桥”比赛、征文比赛、朗诵比赛、中文歌曲比赛、舞蹈比赛等。孔子学院教学效果良好,已经赢得了“学汉语,到孔院”的良好口碑。目前,孔院每年举办一年一度的“蒙中语言文化国际论坛”,2010年成立了“蒙古国汉学家俱乐部”,2014年出版了《蒙古国汉学研究》试刊号,2015年正式出版了《蒙古国汉学研究》学术期刊创刊号。 记者:目前,人类正在面向一个崭新的发展高峰,这就是全球化。有学者认为,全球化与以邻为伴、共同繁荣、建设一个“和谐世界”是分不开的。文明冲突与融合问题在世界上引起广泛关注。对多元文化的并存,对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,您怎样理解? 其米德策耶:文化是人类社会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综合。对中国文化来说,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,而且是在发展历程中从未出现过断层的文化。 我们提到儒家文化,就联想起中华传统文化;当我们谈起中华文化,又会自然地联想起孔子和儒家文化。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,现代中国人仍然深受着以“仁”为核心的儒家文化的影响。 现代中国梦的实现,与世界各国,特别是邻国人民实现梦想息息相关。中国的发展将给世界其他国家,特别是邻国的发展带来重要机遇。这种情况下,深入了解中国传统的文化,伟大思想家孔子思想、儒家文明,深入了解文化传播中的当代中国形象,都是极为重要的。 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、教育家,儒家学派的创始人。孔子思想以及他所代表的儒学是中华文化的核心,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,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。 美国著名外交家、哈佛大学博士基辛格教授(Henry Kissinger)在《论中国》一书中写道:中国文化的一大特点是,中国人的价值观在本质上是世俗的。中国社会占统治地位的价值观源自一位古代哲学家的教诲,后人称其为“孔夫子”或“孔子”。身处乱世,孔子提出的对策是施行正义的和谐社会之“道”。 孔子道:“质胜文则野,文胜质则史。文质彬彬,然后君子”,也就是说,质朴超过了文采,就显得粗鄙,文彩超过了质朴,就显得虚浮,只有文采与质朴和谐地配合在一起,这才成为君子。孔子认为,在解决问题时,要防止思想办法上的片面性,别走两个极端,寻找一个“中点”。解决问题时,不要超过这个中点,也不要达不到这个中点。找到中点解决问题时就能恰到好处,使矛盾双方和谐地统一起来。这是孔子思想办法,也是儒家的思想办法,即“中庸之道”。他认为,政局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宁以及人际关系的和谐都离不开“中庸之道”。中和、和谐、协调、平衡是世界发展的客观规律,天地万物只有处于和谐状态,才能生长和发展。如果失去平衡,就会产生严重后果。 围绕中和观,儒学还提出了一个重要命题,即“和而不同”。孔子讲“君子和而不同,小人同而不和”。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丰富多彩的。自然界的日月山河,飞禽走兽,草木虫鱼,品种不同,形态各异。人类社会的不同民族、不同制度、不同宗教、不同文化色彩斑斓,和而不同。孔子认为,对待这种不同,应该采取积极的宽容的态度。君子豁达大度,海纳百川,小人则要求别人按照自己的模式做人做事。儒学的这种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。就是说用一种制度、一种文化、一种宗教来统一世界,是不可能的。 中国主席习近平先生曾经强调,“历史告诉我们,只有交流互鉴,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,只要秉持包容精神,就不存在什么‘文明冲突’,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。” 目前,世界各国学者们都评价,和为贵、中庸、中和、过犹不及、和而不同,都是儒学之大本,是中华民族最高的生存智慧。从这一切,我们可以看到,孔子思想,儒学文明怀有深切的人文主义,怀有一个和谐社会的理想。 记者:您是蒙古国知名的文化活动家和汉学家,深入研究中国文化,笔耕不辍,积极翻译和推介中国优秀作品。您认为,如何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?如何解读中国故事?如何把中国文学作品讲述的故事,其中的文化底蕴用本语种读者能够读得懂的语言表达出来呢? 其米德策耶:文化包含着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、思维方式、生活样式和信仰习惯等,跟一个国家的历史和传统密切相关。文化是知识的总和,是人们用于理解和叙述事物的模式。文化就是历史的载体。文化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复杂的现象,中国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,而且是在发展历程中从未出现过断层的文明。 根据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的(Arno1d Joseph Toynbee)研究,近六千年以来,世界上出现过26个人类文明形态,其中只有中国文明是唯一长期连续发展而未中断的文明。 那么如何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?如何解读中国故事?如何把中国文学作品讲述的故事,其中的文化底蕴用本语种读者能够读得懂的语言表达出来呢? 中国文学是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,是人类文明的瑰宝之一。翻译不仅是一门独立的科学,而且是一种不同语言间转换的语言艺术,更是一种文化的语言交际活动。从文化研究角度来讲,翻译是译者将原语文化信息转换成译语文化信息。因此,在语言翻译中必须考虑如何处理原语文化与译语文化差异。正如中国著名学者王佐良先生指出的那样,“翻译里最困难的是什么?就是两种文化的不同。在一种文化里有一种不言而喻的东西,在另一种文化里却要费很大力气加以解释。” 文化已成为翻译中的不可或缺的话题,不同民族之间的交际过程中,除了语言障碍之外,深层的原因则是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。语言差异是文化差异的投影,它反映出不同民族的深层文化底蕴。因此,一个优秀的翻译家不仅能跨越语言障碍,而且能跨越文化鸿沟。从这个意义土讲,语言的翻译也就是文化的翻译。 记者:“一带一路”是中国首倡的国际合作倡议,自提出以来,进度和成果超出预期,擘画出最美的图画。作为中国孔子基金会与青岛出版集团联合启动的“一带一路”国家《论语》译介工程译者之一,您认为《论语》译介工程在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传播中将会发挥什么作用?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具有哪些价值和意义? 其米德策耶:“一带一路”战略构想就是以中国自身崛起为带动力,推动欧亚大陆包括非洲南太地区的发展和繁荣,创新21世纪地区合作的模式。 中国主席习近平先生2015年3月底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强调,人类只有一个地球,各国共处一个世界。迈向命运共同体,必须坚持合作共赢、共同发展。只有合作共赢才能办大事、办好事、办长久之事。“一带一路”建设秉持的是共商、共建、共享原则,不是封闭的,而是开放包容的,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,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。“一带一路”建设不是空洞的口号,而是看得见、摸得着的实际举措,将给地区国家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。 孔子道,“已欲立而立人,已欲达而达人”,是中华传统美德,就是自己想立得住也要使别人能立得住,自己想行得通,也要使别人能行得通。来自《论语》的这一智慧在中国首倡的“一带一路”宏大的战略构想中得到充分的体现。 《论语》告诉我们做人之道,处世之道。孔子的做人做事智慧,已经成为世人可循的经验,他的智慧结晶《论语》历经两千多年而源源流传,影响至今。正如伟大的思想家孔子教导那样,“消逝的时光就河水一样,日夜不停地流着”,岁月漫长,但是他整理的文化典籍流传至今,他讲过的那些思想不因岁月的流逝而失去光辉,相反,千百年来一直增添光彩,以新的内容与智慧丰富人类文化与思想。孔子居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,世界四圣之一。联合国公布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,出生有先后,宗教和文化背景不同,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,这就是关爱生命,关注人生,除恶向善,建立美好的道德,向往幸福和和谐社会。他们的思想学说,一直延续到今天,影响着我们的生活。 1988年在巴黎召开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大会上,诺贝尔奖获得者指出,“人类要21世纪生存下去,就必须回顾和吸取生于2500多年前的孔子的智慧。”,就证明了儒家思想具有强大的生命力。 我想,孔子属于中国,孔子也属于全世界,《论语》属于中国,《论语》也属于全人类。 |